台灣至善、朝邦等基金會與日本、緬甸PLAN的非政府組織(NGO)工作人員走訪中緬鄉村,實地了解跨國援助幼童照顧方案成果。圖為經過培訓的媽媽老師利用自製教材教導孩子。
NGO前進緬甸鄉村援助兒童系列報導4-3(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日電)緬甸一些村落沒水沒電,卻乾淨到廁所沒異味、地上沒垃圾;村裡未必有幼兒園和老師,卻有上過課的媽媽,這是國際NGO在地扎根,致力翻轉緬甸村童的未來。
辛塔梅村(Sin Thar Mway)的吳文寇寇(U Win Ko Ko)對中央社記者說,妻子上了親職課,最明顯的改變是飯前便後洗手衛生,以前有沒有洗手不重要;妻子道敏怡(Daw Myint Yee)則說,小孩不吃青菜的情形有改進,連生病的次數都變少了。
吳文寇寇曾隻身赴馬來西亞工作5年,回村裡後開雜貨店兼修機車、榨花生油,育有12歲兒子和4歲女兒。夫妻倆都知道教育很重要,可是丈夫工作忙,道敏怡承認,自己顧店家事兩頭忙,常常沒時間也不耐煩教孩子。
在記者隨同緬甸PLAN和台灣至善的NGO工作人員到訪時,夫妻倆陪著孩子看繪本說故事,道敏怡說,她現在會抽空陪孩子畫畫認顏色,上課學到的東西會告訴丈夫,很期待上課,出席9堂課,只有2次是找不到幫手顧店才缺課。
NGO一行人此前來到當陶村(Taung Taw),當時親職教育引導師和志工帶著兩隊孩子玩「火車過山洞」、「老鷹抓小雞」,歡笑聲不斷,現場還見到用玉米芯、竹筒、紙板和布片DIY的教具和玩具刺激孩子學習。
3位年齡介於29到34歲都姓馬的媽媽老師,其中2人的丈夫在國外打工,她們說,老觀念是「反正小孩放著也會長大」、「孩子不打不罵不聽話」,自從半年每個月兩次的培訓課上下來,對自家、對村裡的孩子管教,很有幫助。還有一位前任村長當上爸爸老師,他說:「男人講話比較有份量。」
一行人拜訪切朗康(Khet Lann Kan)村當天,近30個家長正在上親職課,依孩子年齡分組,其中2位是爸爸,還有許多阿嬤在後頭旁聽順便顧孫。課本圖文並茂,當天課程是幾歲的孩子應該多高、多重、如何刺激語言發展。
村婦道妮玉素(Daw Hnin Yu Swe)有個5歲的女兒和1歲兒子,她也向中央社記者提到上課有教到洗手衛生、哪些食物有營養等。她說,以前管教女兒要乖乖坐好不然欠揍,現在懂得和孩子講道理,還會讓女兒當小幫手跑腿遞物鍛練體能。
她還說,最近的醫療站是在1小時半的車程外,村子裡也沒有接生婆,生孩子的時候就得叫車子送去醫療站。
緬甸6000萬人口,2014年人均所得約1200美元,至善一行人在雨季尾聲走過爛泥巴路,這幾個村落人口女多於男,種花生和棕櫚的收入不穩定,不少壯丁離鄉或到馬來西亞賺錢,堪稱中緬農村的縮影。
這類村落往往生病沒醫師,沒有自來水,電力不可靠,令台灣NGO驚訝的是,公廁家廁卻乾淨無臭,還有水可以洗手沖廁,村民用瓶裝水待客,地上卻不見塑膠瓶罐垃圾,怎麼辦到的?
台灣至善、朝邦等基金會與日本、緬甸PLAN的非政府組織(NGO)工作人員走訪中緬鄉村,實地了解跨國援助兒童的照顧方案成果。圖為無水電村莊的無臭公廁,外面有清水可洗手。中央社記者陳清芳緬甸曼德勒攝 106年10月1日
良烏鎮的PLAN女性人員說,NGO將井水或河水引到水塔、或拉水管到家戶或村民會館,另堀地50呎深做化糞池處理排泄物,有位村子意見領袖則很自豪村裡有做資源回收。
正如台灣至善基金會執行長洪智杰所言,教育是百年事業,所以要援助資源不足的村落教養孩童,從幼照奠基;至於洗手、廁所和垃圾分類,是基本個人衛生與環衛基礎建設,有效減少疾病發生,長遠而言,將可促進緬甸兒童健康成長。
大通
參考資料:http://www.cna.com.tw/news/firstnews/201710010056-1.aspx
http://www.greenhy.com.tw/?p=1667
Orignal From: NGO改變緬甸村落 沒水沒電廁所卻乾淨無臭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